律师文章
专注法律服务
深耕专业领域
专注法律服务
深耕专业领域

青年律师如何快速成长,提升服务质量 | 律师展业系列沙龙

田庭峰
2022.10.19
上海
分享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jpg


(本文系2022年8月4日晚上19:45申浩律师事务所同名直播课程文字稿,根据主讲人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田庭峰律师直播录音整理编辑。)


前言


欢迎大家来到申浩律师事务所视频号,今天正巧是七夕,刚刚我发布朋友圈“喜欢是得到,爱是付出”,在此希望大家都可以获得爱的能力。


我们言归正传,今天依旧在周四的晚上19:45与大家聊聊青年律师如何快速的成长,每次交流的时候我都会分享很多经验,或者是很多我认同的原理。但是因时代和特性不同,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唯愿底层逻辑是对的,对大家的成长有所启迪就够了。所以在今天晚上的交流中还是尽量“多讲原理,少讲道理”,对大家的帮助也许会更大一点,少走一些坑,交流的目的就实现了。



基本观点


每次和大家交流的时候,都发现这有点像我们法律思维的“三段论”,第一部分先和大家交流我认为的基本观点,后面也会用具体的事例与个人的经历来佐证这些基本观点的成立,或者是“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一)法律不仅仅在乎逻辑,更在乎经验。


今天的交流主题是“青年律师如何快速成长”,年轻律师在入行初期无论多么努力,客观来说确实都比较难挣到钱,但是在律师执业刚起步阶段,通过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是执业经验。我们生命中的财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物质财富,另一部分是精神上的财富,如果可以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均有收获才是更有意义的人生。


例如,想专注于争议解决业务的青年律师们,初入行最基础的目标:怎样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像外科医生一样积累1000次手术经验?


(二)忙起来,才有未来。


我曾和许多年轻律师说过,如果你想做争议解决业务,其实你只要做一件事——思考如何快速积累办案经验。青年律师职业初期议价能力低,建议可以多和资深律师合作,“通过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方式来快速积累经验,而不是直接找寻客户——在客户端的信任价值是不能被破坏的,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也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年轻律师在经验不足的时候,我不建议直接独立执业(尤其是单独直面客户)。执业初期可能不挣钱,但是一旦步入正轨,经验加持带来的价值,会让律师单位时间的价值直线上升,所以这样的投入值得长期坚持。


我发现很多刚从授薪律师独立转型的青年律师,初期缺乏自己的客户积累,有时这类青年律师比较闲,也没有在持续学习专业知识,就替青年律师着急。我们这一行如果在初期不努力,发展高度就会受限。例如:我们律所决定八、九月份的每个周末两天均额外付费申请了整层办公楼的空调,是为了资深律师才决定这么做的吗?不是,是为了律所的青年律师,尤其在今年疫情的情况下,年轻律师更需要快速前进,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并非鼓励内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前进。我们需要直面现实,你不忙起来,就很难有未来;当然我们要忙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是另外一个话题。


(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之前的几期线上讲座曾提到,律师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知识传授类,这种会越来越难以挣钱;第二个层级是依靠丰富经验,提供可执行性的解决方案;第三个层级是基于信任的辅助决策。我们无论提供哪一个能级的法律服务,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力争最好的结果。有人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如果你预估做这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比较小,我认为应该选择果断放弃。因为一定要保证你从事法律服务的成功率,不断的成功才可以积攒出真正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可以积攒客户端的信任加持。


(四)自律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成功的资本。


前面提到青年律师要“忙起来”,因为我们律师这个行业,即使在你做授薪律师的阶段,是否足够努力,实际上只有自己知道。我经常开玩笑说,打官司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全力以赴去做,律师自己首先会知道,律师是门遗憾的艺术,庭审前期律师的付出越大,开完庭可能遗憾就越大。尤其是复杂的商事争议案件,如果一个律师对自己特别满意,往往是因为他的准备不够充分,事实上,准备得越充分,遗憾越多,因为是我们的争议解决过程是不可逆的。


无论在任何场合出现时,我们都希望律师应该有一个律师的样子,符合职业特质的着装和职业形象。自律也体现在是否管理好自己的职业形象。(评论区:穿正装是一种执业态度),我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对,我已经观察过很多青年律师,一个注重自己职业仪表的律师,是更有可能走向成功的。


(五)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我们这一行需要经验,经验很重要,但比较忌讳经验主义,大家不要仅以经验作为自己做事的基础,因为时代迭代太快。我刚开始做律师的时候,面对案件经常表现出自信满满,可是当我在这一行执业时间越久,越不自信,说过的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个要点,你都会希望重新去把法规检索一遍,甚至把最近的典型案例都检索一遍,以保证自己的结论严谨、准确无误。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服务专业度一定要持续迭代,包括司法实践中的裁判倾向等。



律师如何快速成长?


第一点:决定律师高度的是你最长的那块板。因为这几年就业很难,有个客观的情况是有许多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正涌入律师行业。对律师个人而言,你一定要清楚你的强项是什么。有的人口齿伶俐,反应特别机敏,相对更适合做争议解决;有的人擅长文笔工作,用文字来呈现、来表达,也许就特别适合做非诉工作。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律师执业刚起步的时候,不断思考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这点很重要。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去拼别人的长板,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专业领域深耕是成长的真正捷径。


比如,我在2003年刚来上海的时候,当时我觉得自己与上海本地律师相比,各方面都不行,因为我在一个比较小的城市起步做律师,我发现我过去积累的那些知识积淀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用,与上海本地的律师有明显的落差。当时我也想过,是不是去考个研究生?很感谢当时一位长者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考完研究生以后出来干什么?我说计划还是当律师,他说你现在已经是律师了,你觉得考这个研究生出来,能够把你的长板变长吗?我突然间明白了,开始思考我最擅长的到底是什么。那时候的我,恰恰因为刚刚来到上海,眼光和视角会比本地的律师更敏锐一点,会更容易看到商机。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选择立刻去弥补我的学历短板,而是利用我在央企工作形成的商业思维迅速打开了局面。从2003年8月刚来上海(不认识一个人、不认识一条路,听不懂一句上海话),创收可以迅速达到一个上海律师的平均水平,随后2005年8月份又开办了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2007年开始,在交大校园内工作到2015年,我才去读了交大安泰的EMBA,完成了我的硕士学位。如果当时的我选择2003年读硕士学位,我想可能后面的故事都会全部改写。所以希望大家去想一想,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自己和别人相比最不同之处。这个很重要,不要去盲目跟风,想想自己的优势,并且把它发挥到极致,最长的板决定律师未来的高度。


第二点:当确定了自己的优势之后,如何放大自己的优势就成为关键一环。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借势,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怎样和别人深度合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接下来还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让自己把优势放大?如果你想加盟某一个律所,这个律所能不能放大你的优势就是加盟要考虑的第一重点。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深度合作。比如你的英文很好,或者日语可以作为工作语言,怎样能让律所同事、所外同行在涉外业务中都和你合作,都有和你合作共赢的意愿。你能够跟多少人合作,就可以取得多少成功。我记得李嘉诚说过这样一段话,他所有的生意都是别人找上门的,如果合作中五五分是最公平的,李嘉诚一定只要30%让对方挣70%,对方下一次一定会再找他合作,每一件事上看上去让了一点小利,但实际上最后得到的更多,有更多的人跟你合作,才是成功的根本。


最后,第三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认为在律师行业仅仅谈勤奋是对我们的“侮辱”,律师如果连勤奋都不具备,我认为就不具备当律师最基本的条件。律师基本上都不缺乏勤奋精神,我们在跨入这个行业的一瞬间,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此刻,如何做选择就变得格外重要。


做出选择需要清晰合理的思路。例如,律师面对不同的客户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客户的优先级?考虑的权重是什么?选择无处不在,而关键是要确立选择的标准,一以贯之。例如,提供给客户的报价如果过于“一刀切”,甚至“看心情”报价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应当根据一个科学的标准进行梯度报价,具体欢迎浏览我之前关于报价的专题文章《律师报价的基本原则与常见错误》,不再重复。或者我遇到一件事情,首先梳理做出选择应当考虑的优先级分别是什么?分别对应怎样的权重,权重的占比是多少,简言之大部分的事项都要考虑这三个问题。再举个例子,今天有两个客户同时找你,你是选择A还是B,主要精力用在什么哪些事项上?


面对法律服务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这个行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合作。很多律师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对待自己的客户和对待别人与自己合作的客户,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因为自己的客户二次开发归自己,也就是衍生业务,但是别人的客户可能就是单笔交易,这个时候就面临着选择,你的选择就会影响到同行下一次是否选择和你合作以及他们对你的态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标准的、能够有效做出选择题的思路,而不是“今天做这件事是这个样,明天做同一件事是另一个样”。



青年律师成长路上有哪些不能犯的错误?


一、不要轻易地做出选择,更不要轻易地跳槽。我发现现在青年律师的跳槽率整体上是比较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青年律师总有一个想法:我没有客户,我要不要去其他地方看看有没有机会。“看看”其实是应该集中在实习阶段多去不同的团队体验,而不适合在正式工作阶段,因为每个选择都有成本。我建议青年律师一定要尽量认真地去选择,选择后不要轻易跳槽,除非具备特殊原因,否则每一次“太轻易”地跳槽带来的风险可能远远比收益更大。一个工作环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都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定有利有弊,有甜有苦。带着前面刚刚提到“希望别人能够相信你是一个‘靠谱’的人”这一思路,建议大家一定要能够尽量认真地考虑换所发展的问题。



举个例子,外企的跳槽频率大概是在三年左右,当你在外企工作满三年的时候,猎头通常会主动联系你,猎头会认为如果你在工作一、二年就选择跳槽,这段时间你可能没什么实质性的成长,可能对于猎头来说,你并不是一个在人才市场具备议价能力的人选。一般外企会出现每三年跳一次槽,职业选择三次,各方面收入能够往往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但也会出现另一个现象,如果一个人在一家企业连续工作10年,履历不断成长,并且这家企业在行业中比较优秀,那么他的能力也会被赋予较高的评价,因为你能够在一家公司里10年不被淘汰,本身也是需要你不断成长,应对各种竞争环境与变化,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挑战,这样的人才大概率可以进入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因为他用10年的时间证明了两个字——“靠谱”。

二、认真是解决经验不足的最好方式。比如经验不足必然会导致试错成本比较多,在开庭前,需要把代理词认真地写好,同时建议青年律师应该提前一小时抵达法院开始准备庭审,这一个小时的余量有时是可以救急的,万一在一个陌生的法庭里找不到门,也还来得及去弥补。在庭上,真正留给律师表达观点(非程序性环节),大概率决定胜、败的时间大致是30分钟,不管多么复杂的案件,最关键的部分往往就是那30分钟,剩下都是程序性的问题。如果能够在这30分钟里“稳、准、狠”地表达,呈现你的专业能力,让法官对争议解决案件产生结论性意见,帮助当事人获得他想要的结果,背后的辛苦必不可少,尽可能多得吃透证据材料,模拟对方可能的诉讼策略并有效应对。甚至听说我们现在还有一些青年律师不写代理词的,我确实难以理解,如果不做证据目录,也不梳理整个案件的大事记,有的开庭时候结结巴巴地到处翻资料,看上去跟没头苍蝇一样,你开庭的陈述和辩论意见如何能影响到法官判断?在场的当事人后续再有业务会找你吗?估计相当多的当事人看到这样的庭审场景,只怕肠子都悔青了。

老律师可能执业时间久了,职业习惯养成后,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强迫症。像我这样的工作了20多年的老律师,我自己明白曾经犯过多少错误,所以我在检查青年律师法律文件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发现他的错误,这并不是因为我能力强,而是他犯的错误我以前都犯过。如果你希望快速成长,需要用更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弥补几十年经验上的差距,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了然于胸,把每次庭审的准备工作在庭审前多次预演、排练。

三、不要把以为当认为,凡事多求证。这个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问路,一定要问多问几个人,千万不要只问一个人就结束,这个人可能初心是善良的,但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他告诉你的路可能是错的,多问1个人可以多1次验证的机会。我曾遇到过一次,当时我骑自行车骑过了,想要去的地方就在身后50米,碰到一个人问路,这个人居然告诉我的是:到第一个路口右转,转到第二个路口右转,转到第三个路口右转,转到第四个路口再右转,我转了一圈,果然在身后50米看到了,他也没说错,转一圈是找到了,对吧?也没有说错,就是路远了点。

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把不要把以为当认为,凡事一定要多求证,不要觉得自己都考过了司法资格考试踏上执业道路了,相关法规有没有变化能确定吗?今天我们有位基本上从不发朋友圈的律师难得发一个朋友圈,我们有一个客户被行政处罚,后果将是客户在全国范围内二年不能参加招投标了,一旦真的是造成这种后果,对客户而言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们通过法规检索,发现今年此类情况构成行政处罚的认定标准提高了,我们基于新规在今年2月份提起了行政复议,今天收到消息成功了,省财政厅撤销了行政处罚决定,律师非常高兴。如果身为律师凭借惯常的经验,把以为当认为,这个案件怎么可能赢?

四、勇于实践,不要怕犯错。前面刚刚重点强调了我们要认真、要靠谱,很多青年人怕出错、怕被资深律师带教律师批评,干脆就不去做。其实做事严谨认真的同时,一定不要怕犯错误,还是要多付诸行动,只有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错误其实也没有多可怕。这笔账要这么算:如果你在前面的庭审准备阶段,不去给当事人把每一个细节核实清楚(尤其是一些客户的专业知识)、多问多了解,把每个细节落实清楚,万一等到开庭的时候遇到没有完全了解或掌握的情况,导致庭审被动,那不是更丢人吗?要勇于实践,不要怕犯错误,没有人会永远都不犯错误。

五、不要和“烂人烂事”纠缠,要寻找好的客户,好的队友。律师行业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突发状况,各类风格迥异的客户。之所以要提出这一点,举个例子,许多律师在面临投诉时,总会因为自己工作的成绩和付出而觉得委屈,这个时候需要思考:选择客户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是你选错了,一单确实不该接的业务,付出再多有意义吗?如果客户没问题,并且你的服务质量也没问题,带给客户的服务感受也可能没有问题吗?(成功多找外因,失败多找内因)。遇见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全额退费,迅速解决,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更值得用于寻找下一个合适客户,而不是沉浸在烂人、烂事之中。我们与客户之间是队友关系,不是敌、我矛盾关系。寻找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对于青年律师,有的时候没那么多选择的机会,什么案子都得接,什么客户都得接,我明白律师执业初期存在这样的难处。但如果当律师一旦有得选时,或者有时没有选择的余地,还是建议“选择不纠缠”,没有必要为这样的事死磕到底,与更好的队友、更好的客户一起成长,不更好吗?快速试错,试完错后就开拓下一个业务。

六、不要希望跨越式发展,要小步快跑,人生的每一步,其实都算数。许多律师总想一夜之间有所成就,其实做律师就像下围棋,你下过多少盘棋,你的水平就会是什么样的。累计代理过多少起案件,业务水平就会有多少增长。青年律师不要希望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一定要不停地去做,在业务中锻炼自己。

七、不要太“聪明”,不要过于“挑肥拣瘦”。青年律师在团队里收益最大的方式是做争议解决,就像医院里的外科手术大夫一样,争议解决容易实现律师的个人成就感,让律师找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价值感、成就感,无论是在团队里做授薪律师,还是独立律师,都会前途比较明朗。对于客户而言,客户可能除了法律知识不如我们,其他方面都比我们强,有些青年律师可能本来是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后续不去及时弥补失误,反而做更多的事情去掩盖,对于客户而言这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件事情都会“留痕”,在互联网形成长期记忆。

八、任何情况下都要做职业相匹配的事情和行为模式。比如我经常给别人开玩笑讲,如果不是因为我从事律师这个职业,可能我要么是理个光头,要么是留个长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中规中矩的发型;到了夏天,发现衣柜里80%的衣服都是白衬衣,不会犯什么错误,干净整洁,让别人看着舒服就可以。律师的着装以及其他方面,都要与律师这个职业相匹配,包括说话做事的点点滴滴,各个细节日积月累将形成更立体的综合形象。好的职业着装总会在不经意间让你运气变得很好。律师行业决定了不管是男同胞还是女同胞,其实要常备职业装的,长期做职业相匹配的事情和行为模式,会在不经意间为你添加获客的机会,也能提高客户对律师的评价。



最好的方式不是对抗,而是前进


一、所有的捷径都是最远的路。

多律师希望走捷径,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律师行业没有任何捷径,对于律师而言小案子全力以赴去办,就会有机会去办大案子。有律师会认为自己小案子不认真,大案子就能认真了。我相信对于他而言大案子是想认真,但是却不具备认真的能力。大部分律师一年的争议解决业务大概在30-40件左右,非诉一般在5-10个左右。


二、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律师这行能够坚持下来不容易,特别是疫情期间,青年律师真的很困难。我甚至劝过很多人,当你决定做律师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忍受失落和难过,因为做律师的前5年真的很辛苦,收入也没有外界认为的那么高。明白什么是你真正的你想要的,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三、他人的评价里,“靠谱”两个字是最大的资本。青年律师要明白他人对你的评价中什么是最高的评价,我认为就这两个字——“靠谱”,永远要让别人认为你靠谱。如果当事人认为你靠谱,客户认为你靠谱,你认识的所有人都认为你靠谱的时候,你想不成功都很难。但是一个人是否靠谱的结论并非短期内立刻能够形成的,它是你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评价。比如说,如果我们与客户会见,可能要迟到10分钟,这个情况在半小时以前基本已经可以预判迟到的发生。这种情况下你先告诉客户,因为某种情况,我将要迟到10分钟或者15分钟,有时候这种明确的回复,因为能够带给对方明确的心理预期,也会增加客户对你的印象分。每个人都有时间无法掌控的时候,靠谱就意味着永远不要让你的客户有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


我认为客户会投诉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服务感受不好,很多时候我们让当事人的案件“猝死”,这就是服务感受最不好的一点。比如在医院里一旦有病危的情况,第一件事就是发病危通知书,病危通知书就是对客户的预期管理,这是靠谱的一种方式,不让客户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律师有任何事情做不完,主动告诉客户或者自己团队的律师。做到这一点就是“靠谱”,包括在办案时能够给客户呈现整个工作的痕迹,一般情况下客户就不会过于指责你。刚刚提到,靠谱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不让你的客户觉得有出乎意料的事情。未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因此如果频繁让客户打破预期,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客户心中形成“此人不靠谱”的印象,客户也会因此进行投诉。描述自己所做的工作时,最好只描述客观的事实,不要加入判断和感情的色彩。比如“说自己很靠谱”这是主观判断,而“我截止目前从没有迟到过”这是事实描述,让受众去判断。



四、减少无谓的社交,提升自己才是最大的关键。现在大量的社交确实属于无效社交,有多少顿饭是该吃的,有多少饭在吃了饭之后除了吹牛以外什么都没有。同时大家要注意,尽一切可能和匹配的人群交流。我个人比较建议青年律师减少无效社交的内容,有时不用去在乎别人说什么。比如,我为什么选择2015年才去读交大的EMBA?我们律所是2005年成立,2007年在交大校园里就有办公室,很早我就有去读EMBA的机会。但我为什么到了2015年的时候,才选择去读EMBA,重点在于如果我较早去读,就相当于是选择了无效社交,因为早期我自己的认知和知识积淀,与整个EMBA的群体是不匹配的。当2015年去读的时候,我认为我的认知就与整个群体相对比较匹配,就不再是无效社交,我也可以利用我的专业真正帮到我们很多同学,他们也会因为我的专业与真诚认可我。我正好专业,大家正好需要。



人生总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


我认为青年律师一定要先把必须走的路走好简单来说,律师行业有许多规定动作,一定要把这些规定动作都做好。许多青年律师内心深处会困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看上去无意义的基础工作,事实上老律师也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有些工作你每天需要干到凌晨1点,有经验的律师律师可能做2、3个小时就完成了。如果你现在与这些老律师相比,同样花1小时,你的效率一定不如他,但是你花10个小时,他只花1个小时,你的成果一定比他好。举另外一个例子,我当年面临一个选择,花20万买一辆新车或者买一辆二手的别克君威,当年的别克君威还算是比较高级的车型。如果我只是为了生活,我一定买辆新车,但是我为了工作,我一定选择买一辆二手的别克君威,我开出去工作的时候别人会觉得我在若干年前就有别克君威这辆车,只是比较节约,一直没换车而已。总结成一句话:人生总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很多规定动作是必须走的路,它会换来未来自己想走的路。而在这段路上,如果可以与比自己强的人一起去工作,一起玩,哪怕在强者面前表现出来自己很不行的一面,也未必不是好事。所以说我们的青年律师一定要想好,进入律师这一行,有些路是必须走的,躲不过去的,也不适合“跨越式发展”的。



动荡的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沿用过去的思维逻辑做事


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相信机会永远存在,只是这可能需要你付出加倍的努力。我认为自身的强大就是我们迎接未来一切的最好的法宝。而这种强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你经历了许多挫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磨练,然后一点点形成的。有许多人涌入律师行业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其他行业比律师行业更困难。有几个要素在律师行业才刚刚发挥作用:



一、目前还有两个行业没有被互联网真正改造,一个是医疗行业,一个是律师行业。目前互联网已经改造了几乎所有的行业,但是传统的医疗体系没有被改造,即使是丁香医生也只是一个医院问诊挂号系统的衍生产品,医院真正的核心内容很难被改造。律师行业有很多法律科技,但这些法律科技目前还没有接触到我们律师真正的核心价值、核心能力。创收突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深律师,他们的主要创收来源大多不是在互联网展业获客,更不用说二次开发。

二、律师行业的组织结构未来将发生重大变革,意味着给青年律师更多的机会。现在所有青年律师的发展路径是从实习律师、授薪律师到合伙人或者独立合伙人,高级合伙人、律所管理者等,属于是一条单一的发展路径。但随着整个法律服务行业的快速延伸,后续会出现更多的发展路径。就相当于医疗行业里,除了医生之外还有护士、麻醉师、药剂师等一系列专业人员,甚至在三甲级医院还有行政管理、流程管理、IT等等。国家司法行政机关认为在2025年会有75万律师,律师人数,我不确定是否能有那么多,但是含律师行业衍生出的工作者一定会超过75万。

三、高铁正在改变律师行业。上海有3000多万人,3万多律师,平均有900多个人就有一名律师。这些律师都是在挣上海的钱吗?不是。上海律师早已开始服务整个长三角的客户,客户也更愿意选择上海的律师展开工作。在未来,高铁还会更加推动资源集聚,曾经在外地快速开分所运营模式的价值也会快速削弱,因为资源会越来越向大城市集聚,形成“医不叩门”,客户到大城市来找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态势(类似医疗行业)。

四、疫情让客户习惯了线上交流,将更加比拼律师的专业和基本功。因为会有无数的人看到你,直播是专业最好的过滤器,直播也将成为客户选择律师最好的方式。曾经在为何法律专业直播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热潮背后的底层逻辑?| 行业研讨这篇文章中提到:通过专业直播,真正有专业能力的律师将会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我认为这4点都将是青年律师的机会,只不过“读书破万卷”后仍需要不停地提高,不停地思考,我们大家共同进步,相信所有人都走在成功的路上。




互动交流环节

问题1:青年律师什么时间独立比较好?如何做自己的专业提升?

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首先,我也会鼓励律师去独立,独立本身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情。曾经在我们团队工作过的律师独立后是否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本身也是对我们团队的考验。所以我经常说申浩律所是一个培养人才、生产人才的地方,培养的过程中顺便给律所挣点钱。

律师在成长到哪一阶段可以思考独立的最佳时间?律师行业一半是专业,一半是商业,所以律师要两者相加,当你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时候,你就可以着手思考独立的问题。如果你不具备这两种能力,相加还不到50%,建议你还是慎重选择独立,多努力一点,对自己的未来更负责。

比如一个律师在授薪律师团队做了5-7年,这个时候你的专业能力没问题,剩下就是考虑你的商业能力;或者是在一个行业里做了10年,转行成为律师,实习期过后就可以选择独立,因为已经解决靠谱和信任的问题,或者选择和其他律师一起合作。律师在刚独立的时候,就好比人在上坡的时候,其实蛮需要人帮忙扶一把的。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帮你背书,可以让你更容易地去获得别人的信任。因为我们提供的是非标产品,一定程度上客户端的早期认可往往需要叠加其他要素,如果你真的选择独立,就要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可能在未来一年左右你的收入都会很低。如果能对困难预估越足,等真正着手做起来时就会越容易,万事开头难,只有在开始的努力阶段竭尽全力,后面才能真正厚积薄发,未来职业之路走得更加顺遂。



问题2:受疫情影响,为了开拓业务青年律师是否有必要做视频号直播?

答:一、做律师大家一定要注意,重点不仅仅在于知名度,更在于美誉度。单纯追求知名度没有意义的,美誉度对律师而言才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快销品行业,对我们而言,美誉度比知名度重要。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思考是否有对美誉度有益的标准和评估的权重。


二、思考视频号直播是否能提升客户对你的专业认可度。直播只是一种手段,通过直播想对外展示什么内容?展示的内容是否能够给你的专业加分?许多青年律师本身专业不算非常强,只是想通过互联网被更多的人认识,单纯的知名度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你要评估你有没有专业可以输出,至少要确保大家在看完你的直播后,愿意在专业领域委托你。


三、青年律师可以展示什么?如果你无法展示专业,那么至少可以给别人展示自己是个认真、自律的人。比如,我们所里有一位律师是做知识产权的,一年大概会去上百个法院,我就建议他从第一次起就在朋友圈记录,这是今年开的第几个庭。到了六、七月份以后可能已经去过50多个法院,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专业展示。或者可以展示坚持不懈多年做同一件事情,比如说运动。我会在每天早上固定的时间晒我跑5公里的照片,每天如此,坚持365天,客户会因此对你产生更多的信任,对你获客也有好处。如果你在其他方面能够做到出类拔萃,比如摄影之类的特长,也可以作为你长期展示的内容


我建议律师一定要谨慎地去开直播,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一定要把自己专业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等到有一天你成熟了,执业10年以上,你就有机会通过展示专业来获客,如果你现在还在一个积累的阶段,就一定要评估自己展示的内容在现阶段对美誉度是否有助力。



问题3:年轻律师是否要选择“一专多能”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答:我认为律师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独立工作,对结果负责。但是客观来看,现在律师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我建议律师在独立之前要慎重考虑。

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一专多能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你我个人。如果身处四五线城市,那么你可能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必须什么都做才能活下来。我认为律师分三个阶段:活下来,站起来,跑起来。第一个阶段就是怎么活下来。如果你在一线城市,我认为你要做的是尽量使自己的专业更加集聚,同时保证自己有一定的业务量能够锻炼自己。

二、我认为青年律师尽量先有广度再做高度。比如,青年律师去做争议解决,先拓宽广度对整体的锻炼提高最快。因为争议解决属于创造性的劳动,能够展示逻辑思维、综合判断以及演绎能力,律师开庭非常考验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先练广度,积累足够的经验更重要。许多人最终选择专注一个领域提升专业,这个时机也并非是他们自己决定的,还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或者遇到一个良好的契机。


问题4:做民商事业务经常被强调要有商业思维,这似乎有点抽象,商业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举个例子,我现在决定开车去杭州,由于明天有很重要的事情,所以现在需要赶时间,遇到几个选项:(1)全程开60公里/小时,全程距离大概240公里左右,如果晚上一路顺畅,大约需要4个小时;(2)选择120公里/小时,大约2.5小时就能到达;(3)选择148公里/小时,因为车速不超过150,扣6分,超过150直接扣掉12分。“60、80、120、150”就是法律,而我们选择60、120还是148公里/小时就是商业判断。违法一定要承担后果,而律师更多考虑的是规范、安全,而商业思维考虑的是在规范与效率之间如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再举个例子,有经验的律师会把合同越改越薄,我认为给客户改合同最好能改到两页纸,同时又帮客户做好风险防范。律师需要关注到一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同样一份合同对于不同的客户而言风险点是不一样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合同不是绝对的越厚越好,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改变。这就是商业思维和商业判断。


问题5:疫情期间体制内的人是否应该选择做律师?
答:据我观察,目前从法院系统转行做律师的,大部分是一线的审判人员。党委、研究室、团委、工会等部门很少有人选择转行。一个法院通常有300多人,真正审判案件的人只有100出头,如果这100多人都选择转行做律师,律师行业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回到问题上来,我个人比较支持体制内的人在能够确保经济独立、承担风险的前提下,试试转行做律师。体制内的生活至少比大多数律师更加稳定,如果你想从体制内出来,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你产生了这个想法。我认为体制内更多的是在确定性里去等待一个不确定性,但是做律师则是在不确定性里去寻找一个确定性,寻找的过程会给你带来很多喜悦,哪怕最后的结果不一定会如意,我认为生活在希望里对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本文系2022年8月4日晚上19:45申浩律师事务所同名直播课程文字稿,根据主讲人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田庭峰律师直播录音整理编辑。


微信图片_20221020084058.jpg


围绕“律师执业的商业思维”、“律师展业”主题沙龙,您有希望主讲人重点分享的内容,或是您的见解、困惑、思路等等,均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随时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依据作者个人对法律、案例以及结合自身经验而形成,不对其准确性做完全的保证,不代表申浩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

文为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版权归署名的作者所有,转载须经作者本人同意。本文可通过微信转发功能全文无修改之转发,不允许通过复制等方式全部或部分的方式于其他账号中的再次发表。
如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应当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


行动建立信任成果见证价值.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