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职场,内卷加剧、经营危机频发,职场人的焦虑情绪不断攀升。
在大部分行业陷入“35岁魔咒”的恐慌中时,不少中年人选择转行做律师。律师通常被认为行业高薪、时间自由、职业天花板高,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中年转行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进阶之道”?
我们统计了申浩律所全系统2024年入职的百位律师,其中近半数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从业者,部分转行律师执业一年即创收百万,中年转行,如何整合资源、整合价值,如何选择合适的领域与律所?
01 中年转行浪潮:背着“双刃剑”转身
根据司法部发布的《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数据来看(2023、2024数据未公布),30岁(含)至50岁的律师41.95万多人,占律师总人数的64.39%。
与此同时相关数据显示,35岁以上法考通过者占比同比激增23%,其中过半数来自金融、医疗、建筑等重灾区行业;
2024年全国执业律师已经达到75万人,新增律师中近三成有体制内工作经历。
反观传统行业尤其是技术类行业,对从业者的背景要求更为苛刻,讲究“一脉相承”、“行业经验”,律师行业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转行律师而言,过往的职业经历和人脉资源是他们在法律行业立足的重要“资产”,而这份资产背后隐含的转型成本与心理负担亦不容忽视。
对于转行律师而言,挑战在哪?
在于专业与执业经验。30而立,转行律师却要从35岁重新“起立”,这种从头开始的心理落差,以及对新职业的不确定感成为他们转型期最大的心理障碍;其次,还需要打破以往对行业的认知,将其融入到全新的律师行业中,补齐专业短板,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在于中年转行,实习比法考更困难。即便找到实习,对于那些30+、40+,曾经或许是各行各业领导者的入行者,是否可以抛去职级与高薪,从月薪3000的实习律师做起?需要的不仅仅重头再来的勇气,更需要热爱与坚持。
在于单打独斗,获客困难。法考的理论知识对于律师行业只是起步,实务层面远比试题更复杂,跨行转业的律师,抵不过年轻律师的体力,拼不过高年级律师的专业经验,如何征服市场获得客户?
怎么办?
02 软实力:中年律师的生存心法
转行律师,最关键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年龄、资源和过往的行业经验,打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 专业:做行业律师,有长期主义
所有行业都以专业实力说话,律师的专业水平就是最硬的话语权。转行律师,更多以独立、合伙为主(非授薪),但是因为缺少对行业的基础认识和经验,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摸索。
律所的专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申浩一直倡导的“简单、透明、合作”的理念正是希望所有来到这里的律师,无论背景如何,都能在一个开放、包容、进步的环境中迅速成长。申浩针对各种不同需求的律师安排了各位讲座沙龙:新生实训营、申浩沙龙、专委会的疑难案件研讨、名家讲坛等,结合当下社会需求、新法颁布等不同热点,组织各类活动,满足不同阶段的律师需求,为转行律师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
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今天,法律的专业化业在愈加细化,行业律师,就是围绕某一产业链,专注为该产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律师,这要求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还要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运作模式、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而转行律师对行业的充分认知和积累,是他们能够更精确的把握客户的需求的利器。
申浩上海的王有谋律师,专注海事海商、国际物流与贸易,曾经就职于全球TOP船运公司——马士基(MSK丹麦),在国际物流行业从事15年,转行成为律师后,在“国际物流和外贸行业”领域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作为行业律师,王有谋律师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还能结合行业特点,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法律建议。这种“行业+法律”的复合型服务模式,让他在处理复杂案件时更具优势。在涉及国际物流的合同纠纷中,他能够从行业规则和法律规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2> 人脉:旧关系,新用法
人脉资源是转行律师的重要资产,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旧关系转化为新的业务机会。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信任服务,客户在选择律师时,除了考量律师的专业能力外,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信任的人。行业转型后,原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同事、朋友,是天然的潜在客户。律师人数激增的情况下,信任成为选择律师的决定性因素——要激活这些旧人脉,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份信任转化为对专业能力的认可。
而另一个层面,转型律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法律专业,更在于原有行业的资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才能真正做到“一站式解决需求”的综合律师。
<3> 平台:选择一个能够赋能的平台
如何选择执业的律所?
总结出转行律师的关注的几大痛点问题:专业、文化、平台、扶持。
除去前面所说的专业扶持外,律所专业内部的合作氛围很关键。没有律师可以解决所有领域的所有事项,此时就需要依靠律所内部的专业多样性与协作机制。
申浩一直坚持“律师是律师最好的客户”就是最真实的案例,每年超过40%的业务来自于所内、所外律师间的合作。申浩专业领域涵盖公司业务、刑事诉讼、民商事争议解决、知识产权等多个方向,转型律师可以依托律所的专业分工,与跨专业、跨行业的律师团队合作,提升业务能力。
在合作机制创新层面,申浩构建了四大核心支撑:
1、全国协同网络
通过申浩创设性设立的驻各地市总代表制度,实现本地律师与异地律师全国合作网络搭建,解决市场信任与专业的供需错配问题,2025年目标覆盖全国超过1/3的城市。(参考链接:申浩驻各地市总代表制——律所间融合发展新实践)
2、高效系统支持
通过律所数字化平台,将律师名片、案源合作、各地办公室联动等功能全面上线,打破地域限制,降低律师所内合作门槛,也同时保障律师在全球任意角落无障碍办公;此外,随着AI大模型的进一步成熟,下一阶段律所间的竞争也将集中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AI技术与系统深度融合,部署本地化的AI应用也将是后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3、跨领域协作
申浩律所致力于打破传统法律服务的单一性,通过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生态。
律所内部设立了涵盖房地产与建筑工程、公司与并购、知识产权、数据合规、刑事合规等多个领域的12个专业委员会,为律师提供跨领域的合作机会,促进业务交流与资源共享。在外部合作方面,申浩律所积极与高校、企业、专业机构联动,构建多元化的合作网络,与交大、人大、西北政法等法学院校搭建合作桥梁;在国际视野上,申浩律所联合全球最大的会计事务所HLB搭建全球服务网络,通过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拓展跨境法律服务市场。
“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律师合作的价值维度,当专业协作从个案配合升维为系统性能力,律师收获的不仅是案源共享,更是认知升级与价值创造的更多可能。”这种理念的实践成果,已从客户与市场的反馈中得以验证。
4.全国一体化布局
目前申浩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10个直投直营直管的办公室(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南京、西安、合肥、天津、南通),申浩的全国布局和一体化管理模式,确保了律师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这意味着,转行律师可以在申浩的任何一个办公室执业,享受到申浩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和服务。
同时,申浩通过“全国一盘棋”的管理模式,执行统一的律师准入、案件收录、风险防范、专业分工和纠错机制等标准,保证申浩的品牌和长远发展。
所有申浩的执业律师只是执业年检地所属司法局的不同,其他资源全系共享,律师可选择全国任何办公室办公、客户接待。一体化管理可以保证律所所有资源、财务、政策保持一致,重要管理人员由本部直接指派,保证全申浩体系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与响应速度一致。(参考链接:行业研讨 | 关于律师事务所“中台”战略的思考和探索)
03 为什么选择申浩?他们这样说
04 Deepseek这样回答
针对35岁转型,我们也咨询了当下的“顶流”Deepseek关于转型律师的建议,它这样回答:
申浩始终相信,职业转型的本质是价值重构——致力于帮助转行律师挖掘和重塑这些价值,将他们在其他领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法律实践中的优势,打造专业的护城河。
如果您也期待实现“行业积淀×法律专业”的乘数效应,或者您有关于转型律师的发展与困惑想要了解,《转型律师的发展与困惑》圆桌讨论,邀您参加
上海场:03月08日 13:45-16:15 上海中心75层 申浩会客厅
北京场:03月23日 13:45-16:15 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北街乙八号院 四合院会客厅
申浩律师事务所创始于2005年,是一家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多领域、全方位、一站式”法律解决方案的专业化律师事务所。系全国首批同时具有专利、商标双重代理资质的律师事务所。申浩晋升为上海市高院企业破产案件二级破产管理人。
2022-2025年,申浩律所连续四年荣登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 and Partners)《钱伯斯大中华区法律指南》(Chambers Greater China Region)公司/商事业务领域榜单。
2022-2024年,申浩律所连续三年荣登全球知名法律杂志《亚洲法律杂志》(Asian Legal Business, ALB)《2022 ALB China 知识产权业务排名》(2022 ALB China IP Rankings)著作权/商标业务领域榜单。2021-2022年,申浩律所连续两年荣登ALB "中国十五佳成长律所"(ALB China Fastest Growing Firms)榜单。
申浩律所荣登国际知名法律媒体《商法》(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2022年度卓越律所大奖“备受关注律所”榜单、2023年度卓越律所大奖“国际贸易”领域榜单。
2022-2023年,申浩连续两年荣登《The Legal 500》亚太地区中国法域榜单。